处理一件事情通常有很多种方式。

我想分析一下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处理方式的好与坏。

0. 事情

首先先定义一下本文中的事情

事情可以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比如当下需要解决的事务,正在完成的项目,学习的课程,人生的规划,日常生活的琐事等等。

广义地说,是一个缠绕在我心头或身旁的问题,并且我正在想方设法寻求答案。

1. 睡觉

事实上,睡觉确实是一种很万能的解决方案。当然,这是把这件事情的解决拖延到了第二个白天。好处是,尽管我在醒着的时候会因为没有处理完事情而非常焦虑,而我还是能够在我想入睡的时候正常入睡。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会因为焦虑而失眠(更多的是主动不睡觉而不是被动的失眠。)

睡觉还有一件好处,在夜晚的思考通常主观情绪大于客观视角,于是我会陷入糟糕的情绪,俗称emo了。而白天我的思考的客观视角占比更大,能够保证理智和相对积极的状态。

2. 思考

当一件重要的事情出现时,我的大脑会开始飞速运转,脑海里冒出无数种想法,它们有时候是有序的,有时候是杂乱的。此时我知道,我正在在思考。这里的思考是狭义的思考,仅仅指在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的思考。如在后文沟通中的思考、学习中的思考和行动中的思考均不纳入此类。

从客观视角出发,我会想:

  • 这件事情是否可行?
  • 什么资源让这件事情变得可行?
  • 我需要去学习什么东西/去获取什么信息?

之后变成了更多的没有逻辑的主观情绪和胡乱批判:

  • 做这件事情真的好吗,是否浪费时间?
  • 我是否能够胜任这件事情?
  • 这件事情是简单还是难?
  • 比起做其他事情来说,这件事情是不是更加的有价值?

思考证明了我在关注这件事情,客观视角偶尔会迸发一点灵感。但是主观情绪造成了很多无意义的内耗、并产生了压力、焦虑等其实不太有必要的情绪,并且很多时候在重复思考已经思考过的东西,时间和心情浪费的百分比非常高。

3. 沟通

当我在持续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一般会尝试找别人去沟通这件事情。

多数情况下,我会讨论:

  • 这件事情目前到了什么状态,进度如何
  • 我完成了什么,失败了什么,做出来什么,没做出来什么

遇到亲朋好友,则更多的是主观想法:

  • 首先是从思考中抽出来很多零零碎碎不成逻辑的评判
  • 我对于这件事情的担心或者忧虑
  • 我不想做了/我觉得很难/我觉得很简单,等一些一言概括的东西

对方会给予反馈,有的时候是情绪价值的反馈,有的时候是关于事情本身的探讨,有的时候是给出一个新的立场和观点

沟通中,我不太能确切知道有价值的分量在多少。

  • 从情绪价值来说,有些沟通能获得的宽慰感较高,在心态上提供了很多帮助。
  • 从实用价值来说,有经验/跟正在处理的事情领域相关的人将会提供帮助,但这些帮助需要自己的进一步消化。
  • 给出新的立场或者观点、驳斥或者辩论的情况较少。偶尔这些新角度可能会对我产生很大的改变。

但可以理解的是,我无法确定我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情绪价值或者实用价值。很多沟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核心信息。不过如果什么沟通都是两三句就说完了,那也不用想什么安抚心情,跟朋友倾吐这样的情感需求了。

总而言之,沟通还是很有帮助的。

4. 学习与记录

为了完成一件事情,我会进行必要的学习

我将学习姑且定义为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大部分的事情可以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我更多的是站在一个接收者的角度,“被”学习知识。

我通过学习更多获得的是

  • 某种特定的方法可以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
  • 这个方法在什么场合下使用比较好,以后是否还能用上

学习中我最常采取的策略是记录,这是因为对我而言学习存在以下的问题

  • 我的大脑内存空间较低,如果被动接受信息的话,这些信息不落到文字上很快就会忘了,可能之后还需要重新学习,那么重新学习的曲线就很高,记录可以理解为一种内存写入磁盘的过程
  • 学习中所吸收的信息在记录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入大脑,很多时候仅仅是阅读或者观看容易遗漏很多信息点,而记录可以强行将大脑绑定在当下的每一段文字上,学习的效果更好
  • 记录和草稿更能帮我理解学习中暂时没有吸收的知识,不懂的时候,可以开始通过这个问题展开下一个学习,直到理解了所有的内容为止

学习非常的客观,几乎不带有任何的主观情绪。对于学习我只有二元结果,学懂了,或者没学懂。现在互联网几乎可以找到任何我想学习的知识,比如上网查找资料、学习讲座网课、阅读书籍、问GPT、Github 查询代码、咨询有经验人士等等,所以这部分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当然了,当然部分理科内容可能是真的难懂,那我也索性摆烂了

唯一的问题是有时候学着学着容易分心,或者疲惫,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息。除此之外,它能够带来几乎 100% 的满足感和收获,不会干扰情绪。

由于知识是被动接收的,能否主动应用仍不太清楚。只学习可能会被定义为书呆子,知道了孔乙己的四个茴香豆写法。为了解决这件事情,需要从知识宝库中找出几件可以用的趁手的武器。这个要求就高了一些,需要知道

  • 我当下完成这件事情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 哪个知识在这个场景下好,哪个知识不适合这个场景用?
  • 为什么使用这个知识比较好,能不能说出原因和理由?
  • 能不能说服别人同意我选择的这个知识能解决这件事情?

对我而言,这个部分也是有一些难度的。我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是在实际使用上,还得跟下文的做行动结合起来。有的时候发挥的好,有的时候发挥的不好。有的时候需要回到上文的思考和沟通中进行一些耗时但是或许能有更多想法的步骤中。

5. 行动

行动最困难,也最有成就感。相比于被动学习而言,行动是主动的。

行动起来,或者说持续不断的行动是一件对我而言,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

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开始和坚持。我要下定决心开始完成一件事情,以及不管它有多难,我都能保证每天都在行动。我几乎不能保证每天都能达到这样的状态。

行动是将我的思考、沟通、学习的那些零碎或者系统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解决我当前问题的环境中。是最具象化的表现。它也决定了我是在空口说白话,还是有实际上能把我这件事情解决的能力。

最好的情况下是,行动顺利,我会进入到心流的环境中,也就是高度集中的做这件事情,非常开心,有收获感,将知识发挥到了正确的场合。同时从做这件事情上收获了更加具体的体会,跟脑海中和笔记里的知识相互交映,获得最深刻的理解。但不好的情况是,行动并没有达到想要的那个结果,我在其中很艰难,每走一步都需要左看看右看看,完成的速度很慢。

但是反过来想想,行动是在攻克最艰难的课题,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它带给我的回报,无论是实际价值还是情绪价值,都是最高的。

最完美的情况下,我完成并找到了事情的答案,记录了这件事情,这件完成的事情和通过完成这件事情所带来的体会总结以具象的方式得到了保存。

6. 所以要如何处理事情?

遇见一件事情,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1. 全力避免晚上思考,可以采用睡觉来回避,将思考放在白天在路上或者运动的时候去做,那时候状态更加积极
  2. 学习记录相关知识
  3. 一段时间后必须开始行动,不论自己对学习是否满意。需要知道学习没有上限,但是行动可以评判可行与否,并且使学习更加深刻
  4. 可以在其中穿插沟通,一部分是安抚自己思考中的情绪,一部分是获得潜在实用价值

附录

我会在之后按照处理事情的方法论来试着执行一些示例事情。来试试看它们是否可行。下面是一些随手记录:

TBD